20181220091217 90


很意外的,相隔梅爾吉勃遜執導的作品《阿波卡獵逃》已經有6年之久, 再距離前一部劇情長片《受難記:最後的激情》與《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熟悉梅爾吉勃遜的影迷來說,至少這位從演員轉任導演的作品素質都有一定品質。
這也讓喜歡他的影迷朋友對《鋼鐵英雄》(Hacksaw Ridge)有一定期待想像力,而更令人好奇的是:為何選擇拍一部二戰題材作品?(還找了個英國演員來參與梅伯的澳洲幫計畫)
首先,眾所週知的,吉勃遜是虔誠天主教徒,當年為了拍《受難記》當時就引發一些過於血腥場面的爭議,讓耶穌受難過程完整在世人面前得以呈現。即便我們就算根據史實與經典紀錄努力還原,也未必等同真實情景。
但是《鋼鐵英雄》就不同了,那些戰場士兵們在戰後可是親口描述那場沖繩島戰役,而且是多方描述都得到了同一口徑的證實。也就是一位因為信仰而不願持槍上戰場的醫務兵戴斯蒙·多斯,如何在槍林彈雨中生存並且拯救了75位同袍生命的不可思議故事。
如果吉勃遜想拍傳道證言影片,那麼選擇了戴斯蒙·多斯絕對是一個近乎神蹟的示範佳例。因為戰場不願持槍與對方兵戎相對,就是非常矛盾的結論。
如果上戰場不願提槍,當敵人與你血刃爭鋒時,你要如何自保?並且保護同伴?戴斯蒙·多斯基於信仰,認為上帝給予我們慈愛精神,加上他童年曾與哥哥嬉鬧打鬥時差點失手擊斃兄長,使得他更深信不可取人性命這個價值觀。
但遇上了時代丟出的戰爭難題,戴斯蒙·多斯說從軍理由在於家鄉男兒們都願意為國家奉獻,個人置身事外是不可取的。曾幾何時,國家這個議題能夠讓個人生死超越小情小愛了呢?多少人為了逃兵而不惜泯滅男兒尊嚴,事實上以戴斯蒙·多斯當時處境就算他沒有投身軍旅,也不會有人責難,可是他仍舊堅持熱血精神。
經過這麼多戰爭洗劫人性,現代觀眾早已對『國家機器』不再感到信任,這使得觀眾接受戴斯蒙·多斯的信仰價值觀時,會感受到久違的人性光輝。而這種純然的奉獻精神,其實是非常神聖宗教性的。
影片花了非常長的篇幅討論戴斯蒙·多斯如何接受訓練,並且因為持槍原則不一而受到同袍與長官欺壓,甚至趕不上自己的婚禮。觀眾見此霸凌,幾乎都想苦勸戴斯蒙·多斯拿槍做做樣子難道有這麼難嗎?
世間鮮少有俗人願意為了信仰與現實抵抗,就算是宗教人士,遇到這種高壓欺負,多少人還能堅持自己價值觀?甚至還要面對軍法審判。也因為有著前半段敘述戴斯蒙·多斯需要承受這麼多壓力,才使得他在戰場上更想證明上帝慈愛精神,就算在戰場上也能表現聖恩。
所以他連對手都救,讓戰爭這們惡毒的政治工具能在神的面前不再猖狂放肆。連昔日與他為敵的長官們,也都被他的勇氣感動,要憑個人能耐拯救75個人是多困難的壯舉,更別提有些在戰場上苟且偷生的自私心態了。
《鋼鐵英雄》顯示戰爭的無情殘酷VS.真神的慈愛精神,不管你是否接受上帝眷顧,或許在那場戰役中,能讓戴斯蒙·多斯照顧到的人們,也等同在全能的主面前得到信仰神蹟。觀眾被這種真實奉獻精神所打動,而神也沒有荒謬地讓戴斯蒙·多斯寫一個無情劇本,有了信仰,去對抗世間不合理的教條,才能彰顯神的一門恩慈課程,也難怪多數觀眾皆能被此打動,並感嘆自己未必有戴斯蒙·多斯這麼毅力堅持,還好,神沒在戰場上拋棄他,有些奇蹟確實可能是神蹟示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