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091308 31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當年改編自菲力普K迪克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後來小說對於Androids提出更精準的譯詞為『仿生人』,而電影版中則是導演雷利史考特直接改成replicant(人造人)。
當年由於敘述警探瑞克戴克追捕不該逃逸到地球的幾位仿生人(因為他們試圖延長自己的壽命),在追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愛上了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仿生人的女子瑞秋。
有意思的在於幾個點。
原作中談論起仿生人其實是沒有『做夢』的能力,做夢猶如人類的淺意識,仿生人既然設定是沒有靈魂的,那麼如何定義『身而為人』的定義呢?什麼決定了我們相信的『意識』呢?
意識是一連串道德信仰宗教法則組合而成的有機體,小說裡敘述未來世界因為毀滅之後,大部分動物絕跡,人類為了能夠獲得養育撫摸動物的幸福感(小說裡甚至將幸福感來自於養育這些動物),能買到真實動物太困難,所以會願意買電子動物。這也是小說原名有電子羊的典故。
觸摸一個『假』的東西也能給你幸福,因為『以假亂真』,真的太少,假的才多,真假分不清楚,這是《銀翼殺手》小說原體提出的大哉問。而電影版則擴大了這層曖昧界線,原本小說裡並沒有特別談論哈里遜福特飾演的角色是否為仿生人,但雷利史考特卻透過這個影迷都搞不懂的結尾製造問號。搞得哈里遜福特自己覺得是人,但雷利則在電影問世後20年才向影迷交代他是人造人。
於是,故事成了一位以為自己是人的『人造人』,被人類下命令去殺害(除役)人造人,而多半這些人造人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真實身份。當你的意識/記憶都可能是被植入的,那麼,你還能相信什麼呢?真假之間,我們用什麼去衡量判斷標準呢?沒有靈魂的人,能被稱為人嗎?渴望追求靈魂的仿生人可以被稱為人嗎?
《銀翼殺手》的經典在於提出這麼多哲學思辨,透過當代出色的美術設計,勾勒了當代對於未來50年後的極致想像,片中場景、飛車、暗夜霓虹燈、電子大看板等都深深地影響了後代科幻片的場景建立,近乎絕對的科幻片基本配備,全在這部片實踐著出色的美學概念。
以下有雷,我是分隔線。
續集不可能超越首集的驚嘆設定,但確實在既定的經典框架中,帶領觀眾看到另一種觀點。也就是,人類可以超越造物主嗎?這集的大轉折,莫過於警探K發現了仿生人的骨骸,追查之下,才發現那是首集瑞秋的骨骸。
『你見過奇蹟嗎?』
首集兩個仿生人的結合,照原始設定來說,如同兩個機器人再怎麼接近人類,也不可能生育後代。但續集就談論了這個之前沒人敢做的設定。假的人類,也能生育出真實的人類嗎?如果我是真實的,那我就可以成為了真正的男孩。如同《小木偶》裡追求的真實生命。
警探K發現自己擁有童年回憶,再根據時間推論,他懷疑自己長久以來的困頓與人生問號,如同我們追求靈魂解答究竟是什麼?他從一個邊緣化的寂寞執法者變成了相信生命的尋父者。追尋父親身影,擁有了血緣的關聯,人生有了『羈絆』,我們就再也不孤獨了。片中更諷刺的是,K從來不曾擁有跟他人親密的關係,只有透過3D投影出來的人工智慧虛擬情人,但虛擬的情人不但關心他,甚至還說出了只有人類才說得出『我愛你』的話語溫度。
虛實之間,創作文本熱愛以『愛情』當成打破疆界的一門利刃。《銀翼殺手2049》反覆引導觀眾思考,人/人造人(仿生人)的道德觀,人類為了擁有正當統治權,可以發展出仿生人變成勞力奴隸,而仿生人從看似只有短暫壽命的機器,變成追求靈魂永生的有機體,仿生人發展出如此接近人的概念,甚至接近犧牲的英雄神性。
科幻片喜歡討論人能否接近造物主,擁有真正創造生物的本領,而悲劇往往是超越了道德那條界線。被自己一手創造的背叛/反噬,是眾多家庭倫理悲劇的結構。《銀翼殺手2049》留了一點餘裕,壯觀的蒼涼景緻,高分貝音壓籠罩,就在那個透明潔淨的玻璃之內,一個無菌純真的美好得以保留下來,那是名為記憶的點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