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魔鬼剋星》(Ghostbusters)把抓鬼這件事情在超自然主義拉到了與科學主義對話,再輔以輕鬆歡樂節奏,時而陰森古怪,當年得到了相當高的好評。也接連在1989年交出了續集。事隔多年,這套提到80年代必然奉之為經典之一的作品也踏上了好萊塢這幾年時興的重啟計劃。但這次重啟比較像除了繼承首集原汁原味的架構之外,添入女性角色反客為主,讓本來陽性角度全換成了女性,也因此讓這個相隔20多年的重啟搭上符合時代潮流的女力精神。
如果對於舊作完全不熟悉的影迷,這部片無疑仍具備高度娛樂效果。但若對老影迷來說,2016年版本的《魔鬼剋星》繼承了原作主體設定,也適度地翻玩新梗+致敬經典。就連新一代的演員群也都是跟舊作一樣,都是SNL(周六夜現場)的班底,所以關於那些瘋癲笑料,似乎怎麼看都挺順眼,沒有那種為了搞笑而格格不入的錯置尷尬。
主題大致與首作架構相似,都是靈異事件發生後,這群抓鬼女科學家前往處理後,引來當局注意。但畢竟超自然事件難以被普世價值理解,政治力便凌駕了個人意志,要求表態為這是一場騙局。直到更大的靈異騷動引發後,政治力再也無法掩蓋真相之後,只好再請魔鬼剋星們出場。
《魔鬼剋星》透露著強烈的無政府主義,對公權力的不信任投票。關鍵時刻政府也只會扮演愚民角色,當年冷戰時期對於大政府的不信任感,反正真有事還是死到民間,沒事還得讓政府吃吃豆腐。就政治力的批判來看,《魔鬼剋星》看似不正經,但嚴肅起來仍舊講了一個時代縮影。
再者,超自然現象也很難與主流科學對話。但《魔鬼剋星》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把降妖克魔這件事給予可行的物理化學考證,看似有點邏輯可行,但當然這其中編導說得通就過了,大家並沒有要對空想科學提出太多辯駁。而這些非常有創意的空想科學,自然成了這套作品打怪的觀賞樂趣。新版則更強化了一些道具上的惡趣味,讓某些看起來很酷的抓妖工具,結果只是現實生活上的無聊發明,十足整人。
提到本片導演Paul Feig,不得不說,他絕對是這幾年好萊塢最能把女人搞醜搞笨搞發瘋的箇中翹楚。不管是《伴娘我最大》、《麻辣賤諜》與《麻辣嬌鋒》,他真的都能堆砌出該有的胡搞趣味。差點讓人忘記他可是曾經拍過《送信到哥本哈根》的導演。
80年代是戰後文化的一股異常騷動俗味,相較於70年代的開放前衛性,80年代在20世紀猶如是場拼貼嘉年華,電影的想像力更是沒有極限似。使得《魔鬼剋星》這部鬼魅帶點趣味的打怪電影成了經典,隔了20多年後的這部重啟之作,儘管之前引起死忠影迷負面抨擊,但看了本片之後才是見真章。這套重啟更讓原作四位主角有著意想不到的登場表現,也算是世代交接的另類對話了。
本片透過3D這門時代科技,使整部片娛樂笑果無上限,技巧設計地非常好,幾場破格噴發特效,給觀眾覺得鐳射光儼然衝破銀幕而來。甚至讓『老朋友』們(史萊姆、棉花糖大巨人)與觀眾重逢時,格外帶有臨場感。外加克里斯漢斯沃演活了一位『胸大無腦』的活寶,瞧物化女性是花瓶這門政治不正確路線,如今物化男性倒製造意外效果,還真是始料未及。

0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