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當年的動畫大佬約翰拉薩特曾說不願意拍續集電影,但基於市場投報風險與永續經營這條路,皮克斯最終仍向資本主義靠攏了。拍續集沒有不好,而是如何更好才是重點。畢竟首先破壞規矩的,還就是約翰拉薩特自己一手養大的《汽車總動員》系列。相較於公主系列擁有眾多選擇,幼幼男娃這個市場,根本缺乏武林共主,難怪甚至後來迪士尼還發展《飛機總動員》,圖的就是這個市場。
比起13年前的首作,《海底總動員》續集談論了一個更壯麗的生命、教養、成長議題,還有皮克斯擅長的曲折爆笑冒險,以及出乎意料的噴飯配角亂入。我認為《海底總動員2》將會是讓皮克斯日後對續集電影會投入更多新開發想法的絕佳示範。正因經歷幾部不成功的續集(《怪獸大學》不如預期,別說《汽車總動員》續集)與平庸之作。皮克斯這幾部確實燒掉觀眾信心低標。此刻適時地有一部出場止跌回升,是格外重要的。
首集是馬林與朵莉冒險尋找尼莫,續集則是朵莉與七條郎協力尋找家人。雖然『尋找』這個主軸不變,但差異相當大。首先,首集的朵莉短暫失憶症算是劇情中的過場笑話,但續集裡的朵莉則是讓觀眾看到短暫失憶症有著巨大悲劇色彩。她因為失憶而忘記尋找家人,甚至忘了回家的路。以至於最後與父母重逢這場戲異常動人。有趣的是,透過尼莫與朵莉的家人,剛好反映了兩種家長性格。
尼莫父親由於已經失去妻子,所以不能再失去兒子,所以他必須得成為主動出擊的積極角色。但,朵莉的家人則如同大部分家長,寧可守在原地。因為,就怕孩子回來找不到路。
另一個主軸設定相似的,則是兩個角色都屬於身心靈有所殘缺不圓滿,尼莫是右邊魚鰭偏小,使得他光游泳就困難重重,這其實是在為幼小孩童面對先天缺陷要能有樂觀信心。續集把最大亮點留給了七條郎這個少了一條腿的章魚,透過他水陸兩棲的生物功能,讓這部戲動作設計上流暢許多,加上他能偽裝變色,更添加首集無法達到的惡搞趣味。
這戲最大重點是要給足生心靈缺陷能夠找到新的使命出口,不讓人躲在自我逃避的藉口之中。這部作品很符合阿德勒的心理學論點,人們之所以逃避,並非那些挫敗原因使然,而是我們想成為某種失敗者的模樣才安心。七條郎就是這樣的設定,朵莉的循循善誘與樂天,在消極者眼裏,不就是『被討厭的勇氣』嗎?
另外兩頭關鍵時刻扮演機智救命仙的『命運』與『貝利』,前者是因為近視不斷撞牆的鯨鯊,後者自認失去聲納回音定位的本領。這些設定當然最後會讓它們重新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這門老梗勵志話術,但皮克斯就是能夠拍出新意,給觀眾在笑聲之中,輕鬆地把這些正能量傳達入各自心房。
《海》續集的英文片名叫Finding Dory,朵莉雖然在找家人,但在這一集她找到的其實是自己:理解無法突破的缺陷克服現實設限的框架,再用想像力拼搏種種不可能。這看似成長的生命課題,也是古典戲劇中所有英雄的共同命題。
朵莉在這兩集其實都不是配角,她是多數人們的不完美縮影,但只有少部分的人有她那門勇氣。導演安德魯史丹頓(Andrew Stanton)用這次討回顏面,不讓《強卡特:異星戰場》的賠錢噩夢變成執業幽魂。至於本片共同導演安格斯麥克連(Angus MacLane)之前執導過《瓦力》非常好笑的番外篇《本力》,合理懷疑這次許多惡趣味都是出自他手。
欣賞一下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