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091816 27

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右)因為得到金馬獎而獲得保送入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候選資格,這搞不好2020年春天還有機會看到導演上台。


相信今年看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的人,會有不少觀眾覺得,怎有濃濃的政治味?是不是跑錯棚?
首先是第一段令人意外的得獎感言,《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得到最佳紀錄片之後,導演傅榆最後説,她準備想說這段話很久了,她說:「青春很美好,青春卻也是最容易犯錯的時候,也是容易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的身上,也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或是國家對國家,希望我們的國家可能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其實這類泛政治或是提到類似主權意識的得獎發言,要能在頒獎典禮好好說出來,既要談得有點想像空間,不願過度直白說出『台灣獨立』這四個字,其實是很需要技巧的。

這段話在PTT上也被推爆,為典禮上半場的頒獎典禮帶來幾分火花高潮。至於大家還要拿放大鏡去檢驗台下人們的反應,其實這就不一定有必要了,因為每個台下人的當下感受,很有可能被眾人過度解讀。如:李安。
不過,最濃烈的政治味火花,則是當曾以《老獸》在金馬獎封帝的資深演員涂們。他說到很高興來到「中國台灣」當頒獎嘉賓,並感覺到「兩岸一家親」。雖然聽起來很有政治味,但就中國演員的認知來說,其實好像沒有錯。但在台灣主場聽到被唸成中國台灣,好像主權就矮化一格。
畢竟他們的政治認知裡面,或是電影兩岸合拍,只要是稱呼到台灣的,都一定是稱為『中國台灣』,他要這樣說沒有錯,只是這場子不適合。至於兩岸一家親,確實是大部分兩岸交流人士常常掛在嘴邊,特別是影視文化,兩岸之間的合作的確很多。不過,政治場合聽到跟頒獎晚會聽到,還是有相當大落差。至於其他人說到什麼中國電影等等等,那些都算就事論事,我沒有認為過度吃豆腐或是強扣帽子了。
但我認為真正奇怪的是當《大象席地而坐》得到最佳影片的時候,最後後期製片高一天説:『我覺得,電影可以超越語言的,它可以讓語言變得統一,謝謝大家。』也許我覺得這段發言的目的是感謝金馬獎能給這部獨立電影這麼大的獎項,電影確實可以超越語言,不同國籍的電影、評審,都能理解來自四面八方的作品,在理解藝術這個語言上,大家得到相似的共鳴。也許講得實在太緊張,但在典禮上講到相關敏感的政治字眼,實在令人捏一把冷汗。還特別是頒獎典禮告一段落的時候。
不過,雖然有讓人緊張的政治用語,還好有劉德華救援,那段「不管誰得獎明年請找我當男主角,女主角是……」全場觀眾接話:謝金燕!那段剛好也接了之前謝金燕上台頒獎時對劉德華當眾發出邀請合作的球。更好笑的是華仔向五位入圍導演喊話:「我片酬雖然貴,但我會帶錢來!」整場頒獎典禮雖然濃濃政治味,還好有幾段仍舊溫馨感人,也有像華仔這種趣味神來一筆,否則今年金馬頒獎典禮最後樓都歪了。
不過,最讓人一開始就想樓歪掉的,莫過於這次評審團主席鞏俐要面對『老搭檔』張藝謀的作品被她點評。
我開玩笑說,雖然劉若英執導的《後來的我們》雖然沒有抱回大獎,但,某種形式上來看,在金馬55抱回最佳導演的張藝謀,畫面不斷帶到台下的評審團主席鞏俐。有誰會想到,哪一天這對『後來的我們』雖然分道揚鑣,也沒料到會有這天,是鞏俐能來評論張藝謀的作品。而這對,也算是最完美的『後來的我們』吧?




就片論片,張藝謀這片真該拿最佳導演等一些技術項目,也難怪本屆可以客觀地開出這些獎項。賽前,大家就拿這對昔日合作夥伴的情誼大作文章,媒體好奇鞏俐能否客觀看待昔日搭擋的作品。就這次頒獎結果來看,本屆評審團給的獎項相當勇敢,也有趣。
如:最佳男主角給了《我不是藥神》的徐崢,我一直喜歡這角色,因為這角色的真實主人翁可是掀起整個故事在中國的藥品道德主題,給這個角色,本來就有許多巧妙的『弦外之音』。而徐崢為這部戲做牛做馬,也讓這戲話題十足。不論電影高票房人氣,這角色推動整個戲的劇情張力。然後新導演跟原著劇本也給了這部片,算是給了這部高票房影片非常大的面子。

真實主人翁陸勇的故事,值得大家花點時間看。

又如:謝盈萱在《誰先愛上他的》扮演潑婦罵街的中年太太,從對先生外遇劈腿『小王』,剛開始的種種不諒解與刻板印象,到最後能理解『愛最大』,這角色的心路歷程,不就是是同志族群希望與社會找到認同起點的開始嗎?《誰先愛上他的》在這個婚姻平權議題燃燒的台灣當下,很值得這座女主角獎來肯定許多人的辛苦付出。

張藝謀的《影》精緻傑出,美術設計本來就是張藝謀的品味強項,這次透過『替身』的影子概念,說了一個巧妙的權謀遊戲,是如何挑戰野心者的天下。導演獎項是張藝謀的美學品味證明,老謀子好多年老是拍一些場面氣勢電影,但故事主軸比起他早期的電影風格實在差異過大,也難怪他笑說這是他第一次入圍金馬獎(80-90年代偉大的張藝謀作品還真跟金馬無緣),還好順利拿下導演獎。共計拿下四項,算是本屆大贏家。

但是,本屆真正的『另類』贏家,應該算是《大象席地而坐》,拿下最佳影片、改編劇本,因為這兩獎都很大,也都跟因為對製片方想剪短影片,導致創作者胡波導演上吊身亡。這場商業與藝術的拔河戰,得到了許多獎項肯定,就造就了一位傷心的母親。當母親從之前領台灣的觀眾票選獎之後,領到今天評審團給的最大獎,再多獎項都換不回他的兒子時,也許,唯一的安慰,是世人永遠會記住這位為藝術堅持到最後殉道的導演胡波。用電影活成了永恆。

《大象席地而坐》是悲傷的電影,談論了多組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所有的希望遙寄他方,去那滿洲里動物園看大象。換個地方,人們總覺得他方比此方更好,總偏執地相信人生得走到死胡同,或許變了角度,他方只是美好想像,胡波在這戲填滿了熊熊憤怒與無解,可惜他也對自己的人生下了一步死棋。如此傑出的天才不該是這樣畫下句點,身為影迷只能在遺憾中緬懷胡波的灰色創作身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