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091456 89


筆者近年看大量韓國電影,常會被他們結局震撼到。老實說,這些年關於很多好看韓國電影已經是不爭事實,但能被故事逆轉「弄」到,有時其實會「不爽」,會覺得可能是為了驚喜而刻意所為嗎?
其實也不是,人家就是有本事「預期之內,意料之外」。這樣的故事結構還真是不容易,特別是當代觀眾都帶著衝鋒槍跟酸梅來看電影,要嘛一直吐槽攻擊編劇導演,要嘛就是酸人家哪裡不好。鄉民們都是炮火很強大的。
但韓國電影有非常多作品的結尾出人意表。特別是只要有車太鉉的電影,都很可能會有秒爆淚的情況。我甚至要封車太鉉為「黑人問號表情界」的影帝,他總能一臉茫然地含著眼淚,突然領悟原來故事真相。很多時候都是一臉癡呆,看似傻氣萌萌,卻能逼出觀眾共鳴眼淚。
比如說:《我的野蠻女友》與《開心鬼上身》的結尾。當然《我的野蠻女友》是屬於喜極而泣的感動落淚,但《開心鬼上身》則是非常離奇的爆淚過程。若不是最後那十五分鐘,幾乎你會以為整部片瞎鬧惡搞嘛,不就是幾個孤魂野鬼追求完成心願後就離去的喜劇。完全完全沒料到會在片尾一句「為何壽司要包水芹菜?」而啟動淚水潰堤模式。
這種瞬間一秒就讓觀眾領悟整個故事來龍去脈,進而到噴淚如灑水似的效果會讓大家對韓國電影的結尾相當驚豔。行文至此,相信有看過《開心鬼上身》的讀者都還記得全片最後因為那句壽司而啟動爆雷情節。
搞得我只要遇上車太鉉的電影都會自動產生淚水防禦機制。
包括這回的新片《與神同行》。
但我個人覺得《與神同行》就宣材看起來就像部奇幻電影,改編自知名網路漫畫的這套作品之前就得到相當高的口碑。要討論人死後到地府七七49天接受審判,若能證明在世清白,就能在49天內順利投胎。結果故事裡的陰間地府使者說這千年來也才47個順利走完這一關。
車太鉉這回扮演一位出色「模範死者」,人家在陽間會被發好人卡,他則被發了一張貴人卡。至於是誰的貴人呢?那就留給觀眾入場期待了。我只能說,這部片結尾非常壞心,明明看起來就是一部奇幻動作片,怎麼結尾最後十分鐘會變成「流淚比賽」呢?試片當天我身旁包括我,幾乎全進入了面紙模式。這結尾實在太壞心了,壞心到很值得看第二次。
有一種感動叫做全場一起哭的感動,這也是電影院能帶給大家有別於在家看電視的差別。當然這要得利於車太鉉出色演技,那副裝傻裝笨的呆樣居然是引發眾人哭到暈倒的關鍵,不管別人怎說了呀,耶誕節就是要看《與神同行》。
其實我蠻怕在電影院看到會哭泣的電影。
多半是會怕被身邊的人發現,進而感到不好意思。有時當然可能會受到旁邊氣氛感染,整場有著溫馨啜泣聲,這時會放大感人效果。如筆者之前在電影院看《可可夜總會》、《隱藏的大明星》、《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都會聽到身邊有掏開面紙的那個「撕包裝聲音」。
如果一部影片能有這樣的聲音,基本上口碑都不錯。票房也會有機會上升。像《可可夜總會》就全台破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全台也有1.6億多的驚人數字。《隱》則也有2500多萬。這些感人系影片都受惠於淚水加持而讓口碑發酵。當然每部片檔期條件不同,並不是每部會讓人哭哭啼啼的作品就肯定會破億。
之前在電影院哭最慘烈的,莫過於《天外奇蹟》,由於身邊一堆老外都哭到不要不要的(當年坎城影展開幕片),後面又有回憶片段與動人音樂,那就哭到滿臉都鼻水淚水都分不清楚了。
在電影院哭,多半是受到情節鋪陳使然。當然有些還會對照自己生命經歷,有些則是共鳴指數超高,因為可能當事者與故事主人翁有相似的心理投射效果。
過去那些狗狗貓貓電影都會讓主人們泣不成聲,但飼主們還是甘心進場受虐。在電影院漆黑環境中,大哭一場,這像是一種儀式。好像哭過笑過,人生可以重新開機或是升級一次,幫自己環顧過往,電影情節都只是個引子,幫助你從情節裡梳整出跟自己有關的元素。
有些電影讓你看過哭過之後會更珍惜身邊人。像韓國片超級大淚彈《希望:為愛重生》就是很標準地希望爸媽們會疼惜自己的子女,這部片還好我是一個人在家看DVD,完全不用看旁人眼色。自己在家哭成豬頭,這印象太深刻我實在忘不掉。另一個「慘痛教訓」則是前一回文章所提的《開心鬼上身》,這片最後15分鐘的逆轉真是驚人,事隔多年,每每想起壽司橋段仍舊會熱淚盈眶。
同樣都是車太鉉主演的《與神同行》,很可能是年底大黑馬,更可能會成為年底最可怕的催淚彈,根本是原子彈等級的瞬間噴發淚水威力。
韓片做這些煽情戲碼的本領真是可怕,他們才不管觀眾會不會哭出來,他們要做的是把你逼出來。所有親情愛情友情,這些情感中的共鳴點,你不可能不中至少一個。而親情更是多數人普遍有的遺憾失落,能夠修復親情,更可能是我們終其一生的方向。許多人事業成功,卻無法跟家人/情人和解。或是被誤會了,多少親友為此翻臉老死不相往來。
《與神同行》絕對會是近期在電影院最可怕的催淚作品,很多人可能剛開始與我相仿,抱持著看奇幻路數來看這部片。但沒想到後半段會是這樣的。每一段地獄之旅也就是重建一個角色的來龍去脈,非常有創意。
上回,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在台灣創造了3.4億的高票房成績,當時很多人都在驚問:「韓國電影何時變成這樣了?」也拜媒體推波助瀾所賜,很多本來打死不看韓國電影的人,可能會因為這片的末日殭屍題材感到興趣,以類型好奇而看了這部片。
然後在深感韓國電影工業進步的同時,許多觀眾都會有種共鳴,就是「為什麼我們拍不出像《屍速列車》的作品呢?」但,這次《與神同行》上映後,幾乎沒人討論這個議題了,到底是為什麼?
一:最有可能的當然是覺得這部片不好看的,那就沒啥好繼續討論下去了。確實《與神同行》與《屍速列車》兩個案子在電影技巧上的差別,有些人就是沒那麼喜歡《與》片,所以不會發出這種驚嘆問句。
二:經過了《屍》片的大震撼,之前文章裡面有提過這些年很多觀眾已經看韓國片長達10年左右,這些年來對韓國片的好感只有上升沒有下降。特別是過去這10年來有一票客層已經因為看非常多免費韓片而建立了認同基礎,現在要他們到戲院看韓片是有說服力的。
韓國電影這10年來對於特效野心很大,之前的《駭人怪物》找來《魔戒》的紐西蘭特效團隊:威塔工作室做特效。《與神同行》導演金容華之前在《B咖大翻身》與《王牌巨猩》為了把故事說到更精彩,都用了大量特效,甚至是成立了特效工作室來專包。
當然挑剔的影迷還是可以說《與神同行》特效很假,畢竟在講地獄這種奇幻議題,合成效果的真假模樣,自然可以被放寬嚴格標準。
但在這麼多年練習之下,不得不佩服韓國人對特效選擇正面迎擊的態度,就是寧可做差點,也不能沒有做。這點跟《紅衣小女孩2》的特效概念是很相仿的。(雖然我們真很多地方力有未逮)
三:這次不太會出現為何我們拍不出像《與神同行》這種概念的聲浪,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觀眾既然已經覺得《屍速列車》很厲害了,那麼特效用到鋪天蓋地的《與神同行》更是覺得贏太多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韓國電影太敢拍煽情元素,完全不怕被說技術犯規,為了逼你哭而設計的情節。雖然說很多人有意識到這種淚水埋伏而感到不悅,但更多的觀眾覺得「被洗禮、升華」。就因為故事設計的親情梗確實相當有感。
也就是因為淚水造就了驚人口碑指數,而且,在多數台灣觀眾的記憶以來,能把全場觀眾逼出眼淚的經驗實在不多(爛到想哭的經驗倒是不少)。所以《與神同行》幾乎對觀眾投出了一場近乎「完封勝」的狀況,大家就完全不討論跟台灣電影相提並論的可能了。
四:其實不要說台灣拍不出來《與神同行》,就算是拿給好萊塢拍,也不見得能拍到這種效果。
換句話說,韓國正在創造一種屬於他們的獨特電影語言:通俗而具感染力的商業作品。加上演員表演的驚人水準(車太鉉跟河正宇完全是優秀A段班的演員,更別說神來一筆用幽默搞笑點綴的朱智勳),以及對特效上的大膽執行。
五:目前這部片已經成為韓國觀影人次第二名,而在台灣創下影史最賣座的韓國電影,最後挑戰全台5億關卡。而且拜上映年度所賜,這片成為2017年度全台灣第二賣座電影,僅次於《玩命關頭8》的6.5億。

0